黃仁龍訴父母心 籲支持中大精神健康研究
全港「一個也不能少」 為下一代「畀心機」! 「躲起來哭,我不想讓爸爸知道」 「有些時候我⋯⋯我想繼續哭,因為好傷心」 「罵我,很嚴厲地罵,那聲線⋯⋯」 「Is this all you can do? 他們不太知道,我有多好或多差。」 「我想他抱著我,然後便不要再問我問題。」 「陪我們,說些開心事。」 「愛我們。」 一段三分半鐘的短片,讓香港小孩道出對父母的心聲。中大精神科學系及心理學系正開展為期兩年半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研究名為「畀心機」),特意找來一班小朋友拍攝宣傳短片,希望大眾多關注和了解香港小朋友的精神健康。短片自4月4日兒童節起於Facebook發佈,至今不足一個月已有接近二十萬人次觀看,獲逾3,800人讚好同時轉發分享。不少父母留言,短片令人反思,小朋友在壓力中長大,作為父母可以做些甚麼令他們快樂地成長。 中大研究團隊最近邀請到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大律師看這段短片,分享一下他的感受。他表示「最大的感受是有個小朋友嘆了一口氣」,令他甚為感觸,小朋友已經遇到那麼多事情需要嘆氣。身為三女之父的黃仁龍亦有問自己有沒有做過些事情,「譬如(短片裡的小朋友)說最怕鬧,大聲鬧。有時都會思考是否鬧咗,發咗脾氣,要用好多精力補救。」他認為更發人深省的部份,是片段裡小朋友說不想讓爸爸知道(自己躲起來哭),令他思考作為家長,「怎樣令佢哋同我講嘢呢」。 黃仁龍坦言,成長過程當中遇過很多競爭,對於一些「外面嘅人話你嬴咗呢條線」的小朋友,其實他們承受着很大壓力。「點樣可以唔一定次次都係你贏。你唔係超人,你可以接受失敗,你可以做得冇咁好」、「點樣喺做每件事嘅過程當中去享受過程,唔係要得到掌聲先至開心」。他續指,這道理知易行難;很多人過不到這心理關口、疏導不到心理壓力,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感觸之餘,黃亦說現今父母和小朋友各有難處,不能和舊時環境同日而語。作為父母最難是去拿捏栽培子女的力度。「好似外面有一個標準,個個都係咁樣嘅,如果你小朋友有啲唔同的話,你會不會接納呢?」今日小朋友面對更劇烈的競爭,多花了時間在互聯網世界,和父母的溝通相對地少了。尤其適逢人生高低起跌,父母「點樣同佢哋喺難嘅時候一齊去經歷,去幫助佢哋呢。」老師、朋友的關心也很重要。如果只有一個人去面對困難,「好容易跌咗落個牛角尖裡面,好難上返嚟。」 黃仁龍形容自己成為了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後,「好似一塊磁石」,有關精神健康的議題都與他有關。他曾與前線校長和老師討論,發現很多年輕人有焦慮、抑鬱嘅問題。令人擔心的是他們甚少和身邊人訴說,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他認為必須加大力度在這方面投放資源去幫助年青人,卻發覺本港未有具體和近期的數據作資源調配的基礎。他強調「要係對症下藥,唔係就咁灑晒啲錢落去」。 黃仁龍藉着這個機會向市民,特別是校長、老師和家長呼籲,全港的支持「一個也不能少」,若被中大研究團隊隨機抽中,希望大家把握機會參加,讓我們了解香港年輕一代的精神健康,繼而配以適當的資源投放。「呢次調查係香港史無前例…… 如果做成呢件事,係真係可以齊心協力,為我哋下一代做一啲實事。」 中大研究團隊目標為8,000名6-17歳本地中小學生。為確保研究結果可靠及有全港代表性,需要市民支持及參與;拒絕參與會影響到數據能否客觀地反映香港現況。
2 Comments
|
WORK HEART Research Team
|